天气预报 天气资讯 内蒙古天气呼市不“看海”再申报海绵城市建设

内蒙古天气呼市不“看海”再申报海绵城市建设

发布日期:2016年03月14日13时00分

  《呼市“海绵城市”建设任重而道远》追踪

  2015年8月19日,本报报道了《呼市“海绵城市”建设任重而道远》,逢雨必涝、来呼市“看海”成为雨季城市的常态。同时,雨季呼市周边农田受灾严重。

  半年过去了,目前呼市水环境与排水设施建设具体情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建成海绵城市,会给首府带来哪些效益?内蒙古晨报全媒体记者走访了解到,今年呼市已再次申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根据经济增幅和市区建设以及人流状况,呼市已具备建设海绵城市试点城市条件,但具体海绵城市建设点位及面积现在还未公布。

  降水与径流同步性

  “为何每年一到七八月,呼市降雨就较为集中?周边沟渠径流量增幅量有多少?”在采访过程中,部分市民对于呼市7至8月雨量集中情况不解。

  内蒙古晨报全媒体记者从呼市赛罕区气象局了解到,呼市年平均降水量为411mm,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8%,其中平原区在400mm左右;大青山区在430mm-500mm;最多是大青山乡的前响村,年均降水达到534.6mm;其次是井乡,年均降水量为489.3mm。

  呼市地区地处西风带,本地区的暴雨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有密切关系,7月中旬到8月上旬,正是本地区暴雨最为活跃的季节。水汽沿太平洋高压西北前沿输送到呼市,与西风带中的低值系统配合,而构成有利于形成暴雨的天气系统。

  据呼市水务部门统计,目前,呼市周边有11处沟渠:霍寨沟、乌素图沟、毫赖沟、坝口子沟、红山口沟、小哈拉沁沟、哈拉沁沟、哈拉更沟、路板沟、奎素沟、面铺窑沟(大窑子沟入汇前)。受各沟渠径流与降雨同步性影响,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6-9月。根据陈梨夭站1956-2005年径流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径流量1025万m3,6-9月径流量723.8万m3,占年径流量的70.6%,尤以7-8月间为最多,约占年径流量的56.1%。

  “海绵”助力破解环境难题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也了解到,目前呼市是缺水城市,同时也出现部分河段水质较差、调蓄水体面积不断缩减等问题,这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脚步。建设海绵城市,能缓解目前突出的矛盾。

  问题1 水少、水脏问题并存

  据统计,呼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405m3,不足全自治区人均占有量的1/5,远远低于联合国规定的最低警戒线1700m3。目前,呼市市区总人口约占全自治区的10%,而水资源总量只占自治区的2%,已成为全国40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由于地下水超采严重,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出现了疏干区、无压区及自流区消失。

  根据2010年的水务部门监测数据分析,呼市市区河流水系中,哈拉沁沟的源头到哈拉沁水文站河段水质良好,为III类,而哈拉沁水文站至汇入小黑河河段水质变差,为IV类;西河水质为劣V类;小黑河是呼市工业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接纳河流,水质极差,总磷等多项污染物超标;大黑河呼市河段水质较差为V类。

  问题2 调蓄水体面积不断减少

  据水务部门消息,城区原规划与建设有满都海公园调蓄人工湖、青城公园调蓄人工湖以及零星的调蓄坑塘,分别担负呼和浩特市市区不同片区蓄洪、防涝工作。由于雨污分流不彻底,两大调蓄人工湖与城市排水(雨水)联通管已经废弃使用,失去了原有的蓄洪、防涝功能。

  此外,近10年间,城区面积不断扩大,现有调蓄水体面积已不能适应城市蓄洪、防涝要求。

  问题3 11处泵站排水能力不足

  根据呼和浩特市排水事业管理局与呼和浩特市供排水管网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所提供数据统计,呼市现有污水管道836.4km、雨水管道863.6km、雨污合流管道92.0km。其中2009-2014年建设的雨水管网长度为244.3km、污水管网为189.9km、给水管网为193.3km、中水管网为41.2km。

  现呼市共有雨水泵站11个。其中,除小黑河泵站外,其余10个泵站均为立交泵站。呼伦路泵站、塞罕路泵站、民主路泵站、党委立交桥泵站、兴安路泵站、构建街泵站、金川泵站、小黑河泵站、东二环泵站、西二环泵站、北二环泵站。以上泵站均因雨水泵老化、供电负荷不足、管理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导致排水能力不足。

  问题4 周边水域影响

  据了解,目前,呼市市区自产河流均为季节性河流,河水的形成和大小,随降水多少而异。由于呼市地区降水量偏少且蒸发强烈,降水又集中在一年的6-8月之间,所以周边的多数河流受季节性降水影响较大,平水期和枯水期河流径流量不足,导致水体流动性差,限制了河流中污染物的稀释和自净,因此呼市排放的污染物会对周边的水域带来更加不利的影响。

  海绵城市建设再申报

  内蒙古晨报全媒体记者从呼市水务局了解到,其实2015年呼市已经向上级部门申报过国家试点海绵城市建设工程,但首批22个试点城市均在南方。今年呼市已再次申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根据经济增幅和市区建设以及人流状况,呼市已具备建设海绵城市试点城市条件。

  据了解,海绵城市建设以保障城市水安全为根本目标,以控制径流与高效利用水资源为核心,建设具有“渗—蓄—用—净”功能的海绵城市,依据《呼和浩特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2012-2020)》,城市内涝防治标准为: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50年一遇的暴雨,即遭遇50年及以下的降雨时,不会出现内涝灾害现象,地面积水深度不超过0.5m,积水时间不超过0.2h。而依据《呼和浩特市城市防洪规划》,直接影响市城区防洪安全的区域设防标准为100年一遇;其余区域设防标准为20年一遇;高速公路以北主要防御大青山各山洪沟山洪,设防标准为30至50年一遇。

  建设海绵城市带来的4大效益

  建设海绵城市,能给呼市带来什么效益,成了居民最为关切的事情。

  据呼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呼市构建海绵城市国家试点城市,除缓解城市内涝和防洪外,还有4大联动效应。

  区域效益:呼市地处北方缺水干旱区域,仍属于欠发达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抓住有利机遇,统筹协调相关资源,研究推广新材料、新技术应用,创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对西北地区具有很好的典范推广效应。作为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森林城市,二环路景观带、环城水系景观带、绕城高速景观带以及“十横十纵”、绿色长廊等绿化工程实施,初步形成“海绵体”资源的城市空间格局。

  生态效益:缓解水资源匮乏,实现示范区85%的年径流控制率,其中15%用于雨水资源化利用,50%补给地下水,20%补给河道。削减入河污染负荷,对示范区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提高污水处理和回用率,项目实施后,污水处理率达到100%,提高防内涝和防洪能力,有效应对设计内涝重现期不低于50年一遇的暴雨,地面积水深度不超过0.5m,积水时间不超过0.2h,示范区的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

  经济效益:海绵城市建设将有效削减城市污染,同时减少污水处理量,减少市政污水厂的处理成本。增加GDP和就业机会,建设海绵城市投资力度大,工程项目多,涉及城市规划设计、建设改造、运营维护等方面,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湿地公园、河流生态驳岸等海绵城市设施建设将显著改善示范区及周边地区的环境条件,城市环境和景观的整体改善,带动商业及旅游行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周边地区的土地价值。

  社会效益: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城市的生态环境面貌得到改善。城市生态空间增加,城市绿化、美化将为居民生活增添更多生气与活力,使居民的居住环境更为舒适与优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全媒体记者 穆磊)